有些孩子,到了三四岁了,依然还不认识一个物件。但他喜欢的东西,他会去拿,去使用,但真正叫孩子去指认指定的物件或者让孩子表达物品名称时,他却没办法做到。有些孩子,对于固定的物品可以认识,但换成不同款式的同一物品就不认识了。有些孩子,你叫他拿物品,他都可以拿对,但是在命名物品名称方面,表达物件名称却和物品不符。
在教学物品认知之前,孩子需要进行以下能力的训练,这样孩子就能比较配合教学,而训练效果也会比较明显。值得提醒大家的是:这两项技能虽看着平平无奇,却是重中之重。有了这两项技能做根基,学起其他项目才会更加容易接受一些哦!1、对于没有任何认知物品概念的孩子,需着重训练孩子的安坐能力、注意力及配合能力,以及模仿能力和指令的理解能力,还有配对能力的训练。2、当孩子已经具备了以上的前备技能,那么第一个开始教的物品,就要挑选孩子最喜欢的物品入手去教,通过“零错误教学法”,不断地给孩子物品刺激,当孩子有了一定量的刺激,那么孩子就有质的突破,开始有了认知物品的概念了。我们都是需要通过身体的各个感官去感知物品(重量、形状、颜色、气味、味道……),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物品。(提高学生的视觉辨别能力,区别物件之间的相同与不同)1、刚开始进行配对的时候,不需要告诉孩子所要配对的物品名称,只说“一样的”。2、刚开始进行配对的时候,要拿区别性较大的干扰物给生进行配对,干扰物品的数量由少到多,逐步增加。1、建议采用“零错误教学法”进行教学,提高学生指认物品的成功率,建立认知的信心。2、教师或家长给孩子发的指令应该简洁明了。(如:拿苹果、摸小猫)3、教学过程中,所选的干扰物可以挑选区别性大的或是孩子已经认知的物品,干扰物品的数量由少到多,逐步增加。4、在孩子能够多次指认对物品时,可以加入干扰性指令,如拍手、跺脚。或者指认他已经会的物品,观察孩子是否已经习得指认该物品了。9、表达物品的功能(功能性物品,如:铅笔、纸巾……)注意:
1、刚开始教的时候,只用单一的简单问句:“这是什么?”,让孩子回答出物品名称。
2、当孩子表达物品名称的正确率较高时,可以穿插指令,或者仿说一些不相关的词语,看看孩子是习惯性回答,还是真正的习得。
3、当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比较好的时候,可以采用以上不同的问句进行提问,让孩子能够正确表达,灵活运用句子回答关于物品的名称或功能。
注意:
1、泛化是要让孩子认识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同一物品,而不是仅仅只是认识了教具的物品而已。
2、多创设一些环境条件,让孩子能够在不同的场景认识不同样式的同一物品。
认知五步骤的注意要点
1、对于认知物品能力较弱的孩子,建议每次只教一个物品,并且按照步骤的顺序进行教学。
2、对于具有一定的物品认知概念的孩子,上面的教学步骤可以快一些,可以从指认理解开始教起,一起可以学习几个。
(一)物品的特征性认知
(二)物品与人物的关系
(三)想象
(四)其他相关课题
1、单张物品的概述
2、改错-判断
3、扩句
4、联想
5、观察比较
6、组词
7、同一物品的多种名称
8、替代性的物品
9、说相关联的词语
10、想法解读
希望以上的一些关于认知物品的训练方法能够帮助到大家!这是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,欢迎专业人士进行本课题的指导或一起研讨,也欢迎对本课题有疑惑的老师或者家长在后台咨询,我会一一解答。如果大家有希望我们分享哪个课题的,也非常欢迎给我们后台留言哦,我们会挑选出大家所关心的课题,进行制作推送哦。♥
版权申明
本文原创,欢迎转发朋友圈
编辑:阿华
图片来源:互联网
(如有侵权,请告知本平台,谢谢!)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