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,我在路上走着,突然我的胳膊被人“拍”了一巴掌,顿时感受到我的胳膊上有着火辣辣的疼痛感,转身一看,原来是一个小男孩拍的。孩子妈妈知道后,马上跟我说:“没事没事,他只是跟你打招呼而已。”我本想着孩子的表达方式有些奇特,结果一看那个孩子,他低着头玩着手机,突然他还对着我偷偷一笑。我瞬间明白了,这一切都是不简单的!他真的只是在跟我打招呼吗?现在所看到的行为也是只是冰山一角,他的行为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?这些行为的目的(作用、功能)是什么?
问题行为
问题行为是一些妨碍自己或他人学习和生活、对孩子本身或他人及环境造成伤害的行为。
行为记录:A-B-C
干预孩子的问题行为,我们需要给孩子做一个行为的记录。通过行为记录,我们才能准确地分析出孩子的行为功能是什么?从而才能准确地设计出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方案。
行为前环境
行为前环境是指的大环境因素,它发生在行为发生之前,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有持续的影响效果,但不直接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。换句话说,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,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更大,但不代表问题行为一定会发生。如:孩子刚起床有起床气、孩子感冒了很不舒服、孩子心情不好……
前事(A)
发生在行为的前面事情,前事是我们研究这个行为的直接导火线,它一般发生在行为前1分钟以内。
行为(B)
当我们定义一个行为的时候,一定要是一个具体、可观察、可测量、可记录的行为,比如躺在地上、摔东西、骂脏话、吐口水、打人、哭等。
后果(C)
孩子的行为发生后立即(10秒到1分钟内)发生的事件,一般来说是孩子家长/老师怎么样应对孩子的行为。(通过观察行为后果对行为的影响效果,我们可以分析到行为的功能。当行为得到满足时,类似行为在未来同样的情况下会重复发生。)
这里要注意:A和C分别指目标行为B之前和之后发生了什么,这里要求时间临界点非常接近,有时甚至是几秒之前或之后的事情。
对A和C的描述也需不带主观色彩,把看到的、听到的写下来,只对A和C进行事件、场景的描述,不加入任何的个人揣测和想当然。
行为功能
实物强化行为
举例:前事:妈妈带着孩子逛超市,孩子想要买棒棒糖,妈妈不给买
行为:孩子在超市里面大哭
结果:妈妈给孩子买棒棒糖
注意力强化行为
举例:前事:妈妈带着孩子逛超市时,孩子想要跟妈妈互动,但妈妈顾着看商品,妈妈没理会孩子
行为:孩子在超市里面大哭
结果:妈妈叫孩子不要哭,并安抚孩子
逃避强化行为
举例:前事:妈妈带着孩子逛超市时,孩子觉得超市里的声音很吵,他很难受
行为:孩子在超市里面大哭
结果:妈妈带着孩子离开
自我刺激行为
举例:前事:妈妈带着孩子逛超市时,孩子拿着一包薯片,不停地用手指敲击薯片包装袋,发出响声时,妈妈便把薯片拿走了
行为:孩子在超市里面大哭
结果:妈妈把薯片还给孩子
通过上面的案例,我们可以发现,孩子的同样的行为,但是他行为背后的功能却截然不同。那么我们给孩子做行为干预时,不能只光看行为,而要真正了解行为功能后,设计出合适的针对性方案,才能有效地地进行干预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是所有的行为都能用同一方案进行干预的!
当无法确定行为功能
可以通过ABC行为记录表的方法来确定
●哪种功能是行为的主要功能
●行为主要在哪些特定情况下发生
●行为是否与时间及在场人员有关
结语
孩子的行为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方式,是一种能让他们达到目的的工具,是一种被养成的行为。所以,要改变孩子的沟通方式或者说行为方式,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或者说我们的应对方式。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,才能最终改变孩子的行为。
《行为记录表》领取方式
请到后台回复:行为功能分析,便可领取!
想要了解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,欢迎继续关注哦!
编辑:尹谨
图片来源:百度图库
微信号|swzhicheng
稚诚 ·教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