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告诉孩子“不”:“不要”、“不许”、“不可以”、“停下来”★训斥:严肃告诉孩子他错了,并且威胁他,否则就……★惩罚:取消孩子玩喜欢的东西的权利、罚站墙角、甚至肉体惩罚
1.分析行为的前因A(包括大环境因素和触发点)可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,还可以设计情景进行教导。
2.分析行为B(包括行为的持续时间、频率、强度等)可以帮助我们根据数据看我们的介入是否有效。3.分析行为的后果C 能够帮助我们分析行为功能并采取被动干预措施。
★积极行为干预(主动干预):教导替代行为,补上所缺技能。预防真的很重要!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,家长束手无策,那么可以事先做好前提控制,别让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机会。
例如:豆豆看到超市就要持续哭闹拉妈妈进超市,妈妈带豆豆外出时绕开超市走。

当我们筛选出我们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的时候,我们需要对问题行为进行描述,同时还要描述出我们需要教导的目标行为(我们所期待的行为必须具有社会性意义)
因此我们需要对我们期待的行为增强,对问题行为不增强。(区别强化)很多问题行为的出现都和孩子的技能不足是息息相关的。由于技能不足,才导致了种种问题行为的出现,尤其是为了达到沟通目的而产生的问题行为。所以提升孩子的自我能力才是最关键的。例1:孩子教室里制造噪音→功能:注意力强化→介入:教孩子举手例2:孩子哭闹→功能:实物强化→介入:教语言,教孩子图片交换(注:对于没有语言或者语言受限的孩子,一定要培养一个合适的沟通渠道,图片、文字等均可。)例3:孩子一写作业到处乱跑→功能:逃避逃避→介入:作业分多次做完/给予辅助无聊是问题行为的温床,当孩子有了兴趣爱好后,孩子就可以很好地打发时间,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提高。比如动手操作类的:画画、串珠子、投硬币等

被动行为干预是问题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干预,在预防不了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。即行为发生后,不满足问题行为所期待的结果,从而减少问题行为未来发生的可能性。原来被强化过的行为,把支撑问题行为发生的强化物拿走,不再对问题行为进行强化,就会导致问题行为逐渐减少,直至消退。
②在削弱过程中,行为减少的速度可能比较缓慢,甚至会有行为暴增(比以前更激烈的方式,频率、幅度、强度都可能增强),一旦开始进行削弱程序,家长应该坚持到底。惩罚并不等于体罚,它是在问题行为出现时,给予孩子一个他不喜欢的结果。
- 引导服从——需要服从则给与身体引导,使其不能逃避。
总的来说,对于上面讲到的这些问题行为的介入方法,我们应该明确他们之间的优先顺序:一边做好预防,一边加强主动行为干预,提高孩子的个人能力永远是最重要的环节。实在不行再考虑被动行为干预,能用消退就不用惩罚。迫不得已用惩罚时,优先使用负性惩罚,最后再考虑正性惩罚。

微信号|swzhicheng